分类
书法杂谈 书法教程 分类 临帖知识 书法读帖 书法教材
分类
篆书 草书 隶书 楷书 行书 硬笔 钢笔 毛笔 篆刻

行书的点特点 《苕溪诗》点画分析

   行书的点画变化很大,在楷书的基础上用笔增加了动势和牵丝变化,结构更加多姿。现以宋米芾《苕溪诗》为例,来体会行书的点画特点和结构特点。

  《苕溪诗》(图5—3)为墨迹纸本,纵30厘米,宽190厘米,35行,是北宋元祐三年(1088)八月米芾38岁时所书,与另一件传世名作《蜀素帖》仅相隔一月。此卷是米芾即将前往苕溪(湖洲)时所写的六首五言律诗,米芾此时虽属壮年,但书法上已卓然成家。他七八岁开始学书,至此已有30年与笔砚为伴的生涯,完成了对颜真卿、李邕、欧阳询、柳公权、沈传师、褚遂良、“二王”等数家“集古字”的学习。米芾的行书风姿翩翩、神采超逸、纵横挥洒、驰不失范,形成了“风樯阵马、沉着痛快”的独特书风,苏轼誉之为“超妙入神”。王文治亦有诗赞之:“天姿浚轹未须夸,集古终能自立家。一扫二王非妄语,祗应酿蜜不留花。”《苕溪诗》和《蜀素帖》字数较多,用笔结体多富变化,通幅舒卷自如,是行书入门的最佳范本。
 

图5—3米芾《苕溪诗》(局部)

  《苕溪诗》点画分析:

  一、点

  点在行草书中有提神、贯势的作用,所以行书中,点比楷书多变化。作点之法,其势要重,如高峰坠石。落笔速度要快,落点后,迅速将毫铺开并取势,乘机稍作顿挫,然后反折而疾收,自然劲健。行书的点分为:独立点、横两点、竖两点、三点水、横三点和四点等。

  (一)独立点

  以下五字,不算以点代画的点,共有八个点,这些点虽都不完全相同,然而用笔方法相近。

《苕溪诗》点画分析:
  “交”——上点与右点起笔笔势一致,不过上点收笔时,顿笔后迅速从腹中出锋,而右点收笔则为藏锋,戛然而止。
  “主”——其点起笔处多一个小钩,此为承上一字笔势,这种点多了一层曲折。以收笔出锋来看,“交”字的首点靠近起笔处,“讴”字稍后,“主”字在中后段,收笔均有启下之意。
  “宫”——左点粗重有力,“米字”的“^”均变化不同。
  “病”——上点起笔藏锋,收笔微出笔锋,故圆浑。
  (二)横两点
  横行两点都强调呼应,在形状上又要注意变化。
(二)横两点
  “八”、“花”——点为“S”形用笔,但前者跳跃大,点不相连,后者两点以游丝相连。
  “茶”——上面的两点与下面的两点均相对,然后一横一竖以求其变化。米芾的“艹”基本上分四笔书写,这是他的特征,可从此处辨别米书真伪,如《离骚经》中的“苗”、“芷”等字皆露出马脚。
  “兴”——下面两点相对,左点饱满而稳定,右点瘦健而流畅,形成对比。
  “巢”——下面两点代撇、捺,笔势与“兴”字一致,然后以游丝连成一弧丝,妙在游丝轻盈而两头重,这也是“米字”的独特笔法。
  (三)竖二点
  竖二点比横二点在字中运用得少,横二点常常距离远,而且中间要隔笔画,竖二点则反之。
 (三)竖二点
  “情”——“月”中二小横变为两点,笔势不同。
  “满”——其右下“入”可写成两点。
  “自”——合两点为一笔。
  “有”——前为两点合笔,后为一长点代表两点。
  (四)三点水
  以下五种写法,各个不同,可见其善于变化。
 (四)三点水
  “酒”——这三点水是“米字”特殊的笔法,第二点的笔法多细微转折,颇具风致。
  “江”——三点形不同,二、三点紧连。
  “流”——二、三点并为一竖长点。
  “源”——二、三点瘦长,似竖挑笔画,左右形成疏密反差。
  “漫”——三点虽无游丝相连,然笔断意连,多体会能知其笔法、笔势之妙。
  (五)横三点
(五)横三点
  “浮”——竖三点水不连,故横三点相连,以示变化。
  “心”——三点有呼应。“意”字将“心”造为三点,三点相连,成两个“S”形笔势,活泼生动。
  “留”——前为四点写法,笔断意连;后为三点写法,一笔连写。
  (六)四点
 (六)四点

  “为”、“鸿”——四点成一横画,“为”字收笔出锋,“鸿”字收笔藏锋。

  “点”、“为”、“热”——“点”字四点笔笔清楚,“为”字四点相近相连,“热”字四点连成一笔成波浪式,富有节奏。

  二、横

  “米字”横画不平,向右上倾斜,而且是起笔略重,可藏可露,行笔要逆势快进,收笔要回顾,顿笔不可过重。

二、横

  “春”——三横变化丰富。上二横短而有曲度,第三横长而直。第一横起笔承上一字笔势,故无折钩,仅露锋向上,第二横接第一横笔势,故有折钩,三横亦然。上二横收笔藏锋,第三横出锋上钩,以连竖撇起笔。

  “枚”——逆笔出锋,有欲右先左之势。

  “无”——三横画极可玩味,可见相背之变化,最长横画起笔带有侧锋横“刷”之意。

  “旧”、“不”——两字横画一方一尖,提按的痕迹鲜明。“不”字一横可见米芾行笔的变化之妙。

  二、竖

  “米字”竖画一般是向左倾斜,与右上倾横画相应,取欹侧之势。
二、竖

  “刘”——其“侧刀”短竖多用挑点,竖钩去钩为竖画,侧锋入纸后迅速转为中锋外拓刷笔,为“米字”常用笔法,上重下轻。

  “辞”——米芾采用夸张左下,呼应右上,两边又贴紧无间的写法,两竖收笔藏锋,一短一长,一直一曲,遂造成奇特的字势。

  “怜”——左竖收笔向右出锋,右竖收笔处向右倾斜,向左收锋,均为垂露笔法。

  “哗”——为悬针笔法。

  “行”——左竖为点,右竖钩,以方笔作三角形出锋,而后笔势略向左收,形如柳叶,是侧锋用笔的缘故。

  四、撇

  “米字”撇画多曲折变化。

四、撇

  “得”——双人旁的两撇,处理十分巧妙,上撇平一些,下撇竖一些,上撇方笔,下撇圆笔,两撇连成一笔,流畅而多变化。

  “友”——两长撇,左撇转笔而圆,右撇折笔而方,笔形也相异,虽平行而不呆板。

  “成”——其撇画直下,至下再折笔而左,故左方而右圆,笔势沉重,但最后收笔处却出锋成小钩,显得变化丰富。中间一折与戈钩的交互也极其完美,是米芾写得最精彩的字之一。

  “会”——起笔出锋犀利,行笔呈波状,收笔作圆回钩,显得神态飘逸,婀娜妩媚。

  “赓”——起笔细如丝发,然柔韧而圆劲,收笔为带钩撇,笔力内注,有含蓄之美,不愧大家手笔。

  五、捺

  “米字”捺画最富特色。

 五、捺

  

  “更”——此捺打笔出锋,横空直下,雄浑圆劲,然后顺势以收,略现飞白,力透纸背。

  “峰”——此捺方笔重按,顺势以收,行以回锋,跌宕多姿,米字常用此法。

  “食”、“秋”、“度”——“食”字方捺;“秋”字是米芾的经典写法,来自张旭,左旁横画较低,右旁长撇颇直,捺呈圆笔,然至收笔处笔锋均回收一下,含而不露,显得不同凡响;“度”字出锋,形如楷书,则为早岁学颜的铁证。

  “水”、“东”——“米字”常以点作捺。“水”字是受《集王羲之圣教序》的影响,但有轻重变化,捺点出锋已变成“米字”特殊的笔法符号了。

  “过”、“逐”——两“过”字平捺为“米字”家法,起笔出锋重按,行笔向右上倾斜,中间略细,收笔藏锋;“逐”字捺画出锋,与楷法相近。

  六、挑

  “米字”挑笔没有太多变化。

 

六、挑

  “拙”、“我”、“好”——挑笔直画。起笔处“拙”字为圆笔;“我”字为方笔;“好”字为方中寓圆。

  “堪”、“船”——挑笔略带弧度。“船”字挑笔起笔用逆笔小钩以增强笔势。

  七、钩

  “米字”的钩笔亦富特色,有时免去钩笔,有时夸张处理,随势而变,不拘一格。

  (一)左钩

(一)左钩

  “宁”、“穷”——其“宝盖钩”,横画部分左低右昂,行笔较快,颇见力度,钩部较粗,出锋锐利,直对字胸。“宁”字为折钩,是前人常用的写法;“穷”字为转钩,即横末一点下垂后,再折出钩,已具“米家”面貌。

  “宁”、“穷”、“兰”、“转”、“功”——此五字有七个左竖钩,“兰”字钩的角度最小;“宁”字钩的角度最大,且最后收笔还有回钩;“穷”字下有两钩,左钩明显,右钩变为圆弧;“转”字“寸”部的钩连接最后的点,产生三个转折,先直下,再向左横,又向上弧线形挑起,最后顺笔势下点,真是峰回路转,八面出锋,变化丰富,此钩写法最能体现米芾的精微和特色,世称“蟹爪钩”;“功”字钩可见米芾举重若轻的功力和技巧。

  (二)右钩

(二)右钩

  “顾”、“堆”——“顾”字右钩,在钩笔处多一个顿笔,然后重转向上挑;“堆”字为直线挑钩。

  “岁”、“戏”、“载”——“岁”与“戏”字均省略了钩笔,至收笔处略微粗一点。

  “岁”为方笔,上歪而下正,体现出米字的“险”;“戏”为圆笔,注意左钩的独特之处;“载”字右钩向上挑,然后用游丝相边,转锋写出短撇,富于节奏。

  (三)背抛钩

 

 (三)背抛钩

  “亲”、‰隗”、“色”、“境”、“饱”——此五字的五个背抛钩,排列在一起,其变化一目了然:“亲”字是舒缓的钩;“愧”字是放纵的钩;“色”字略去钩笔,行以藏锋收笔;“境”字略去钩笔,行以露锋顺势上挑;“饱”字钩笔,圆转而向上挑,轻松舒缓,与左边的紧凑形成对比。五种钩笔穷极变化,耐人寻味。

  八、转折

  (一)转

(一)转
  “团”与“圃”字右上角用转的笔法是学颜真卿行书的结果。
  “团”字是转中带折。
  “故”字用笔的精妙是学褚遂良的效果,右边反文用转;“帆”字的“”右上为折中寓转,接下来横与竖的拐弯处又变为转笔,都有不同变化。
  (二)折
 

 (二)折

  “月”字的折法,斩钉截铁,有欧阳询的影子。

  “岂”字右边折中有转,“缕”字亦是此法。

  “尽”与“阳”字右上为折,右下为转。

 
相关内容
  • 隶书的结构特点(字范选自《乙瑛碑》)
  • 行书的结构特点
  • 行书点画特点 《苕溪诗》点画分析(二)
  • 行书点画特点 《苕溪诗》点画分析
  • 经典手卷风格分析 行书手卷
  • 行书欣赏
  • 书法艺术的特点 书法基础知识
  • 第三章硬笔行书临帖 第二节 硬笔行书的传统章
  • 第三章硬笔行书临帖 第一节 硬笔行书临帖的方
  • 第一章硬笔行书技法 第六节硬笔行书的结构法